對英國人來說,沒有什么是一杯茶不能解決的。
如果有,那就在茶里加奶、加糖、加檸檬等。
但其實,英國人形成飲茶習慣也不過短短兩三個世紀。
與其他歐洲國家一樣,英國人*早也沉迷于喝咖啡。
不曾想,是一種**的出現徹底扭轉了歷史,使英國人“被迫”嗜茶如命。
實際上,茶和咖啡幾乎是在同一時期傳入英國的。
幾個世紀來,茶在和咖啡爭寵的過程中,一直節節敗退。
1652年,希臘人羅塞在英國倫敦開設了歐洲頭個咖啡館。
作為一種新興的飲料,能起到提神作用的咖啡受到了很大歡迎。
再加上咖啡館收費低廉,支付一便士即可續杯,大家都樂于前往。
在咖啡館里,人們既能休閑解乏,也能在那里閱讀報刊、交流信息、針砭時弊等。
很快,倫敦咖啡館成為了頗具影響的公共場所,其數量也不斷增加。
反觀同時進來的茶葉,所造成的社會影響就非常有限。
雖說茶葉也同樣作為新飲品,有在公共場合流通。
興許茶的價格比咖啡貴得多,所以并不叫座。
等大半個世紀過去了,茶葉只是偶爾出現在達官貴族的家宴中,絲毫沒能普及。
彼時,咖啡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占了英國市場。
到了17世紀末,光是倫敦地區就擁有了2000多家咖啡館。
不過好景不長,咖啡在英國很快遭遇到了阻礙。
原因在于,當時絕大多數英國咖啡館是**男性進入。
部分英國所謂的“紳士們”,則借機躲到那里逃避家庭責任。
這不免會激怒了勤懇的英國主婦們,將氣全都撒在了咖啡館的頭上,甚至對此進行抵制。
相比之下,18世紀后的茶葉似乎迎來了一場逆襲的機會。
凱瑟琳王后、瑪麗二世與安妮女王都喜歡上了飲茶。
這使得喝茶開始在英國女人中傳播,成為時髦的生活方式。
可即便如此,咖啡仍占據著不可比擬的地位,其需求量是茶葉遠不能及的。
咖啡之所以能取得壓倒性勝利,背后隱藏著一場沒有硝煙的商業戰爭。
其實一開始,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操縱著歐洲咖啡貿易的局面。
當時他們構建了一套系統,獨占性地在阿拉伯半島收購摩卡咖啡。
之后利用原本是海盜船的公司貿易船來搬運,并自行銷售、流通咖啡。
他們想先以低廉的價格培養人們喝咖啡的習慣,之后從中獲得巨額收益。
誰能想到,東印度公司的發財夢被荷蘭人打破了。
因為荷蘭人在印度南部的一個錫蘭島,也是今天的斯里蘭卡,開發大規模的咖啡園。
在那里,他們生產出了比摩卡咖啡更加低廉的爪哇咖啡,并在歐洲大陸流通起來。
這無疑給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咖啡貿易,造成了沉重的打擊。
在這樣的局勢下,英國人喝到了物美價廉的咖啡。
與此同時,英國東印度公司則無奈地將業務轉移到和中國的茶貿易上來。
不過到了19世紀,茶葉更是差一點全軍覆沒了。
因為英國從荷蘭人手中獲得了斯里蘭卡的掌控權。
與荷蘭人不同,當時嗜愛咖啡的英國人瘋狂地四處開發咖啡種植園。
據統計,種植面積再次增長一倍,達到近1600平方公里。
在當時的斯里蘭卡,近15%的農田上生長著咖啡樹。
從1840年到1870年的30年間,斯里蘭卡的咖啡出口量增加了足足20倍。
正所謂成也蕭何,敗也蕭何。
如此單一的生態圈看似穩定,其實并不是件好事。
果不其然,一場潛伏已久的咖啡銹病也讓這里咖啡產業徹底崩盤。
從1875年開始,咖啡的植株葉背就逐漸出現肉眼可見的現黃色斑點。
從植株底部,開始不斷向上擴散。
晴朗的天氣加劇了病情擴散,能夠躲過一劫的咖啡少之又少。
病斑不斷變大,顏色也從由黃轉紅。
這些紅色斑點合并成一個個大病斑。
就好像是生了鐵銹一般,因此稱它為咖啡銹病。
實際上,咖啡銹?。?/span>coffee rust)由咖啡銹菌(Hemileia vastatrix)引起。
這種病菌能夠侵染多達27種咖啡屬植物。
作為一種病原菌,它們會通過孢子囊散發出大量孢子,借著風、雨傳向遠方。
孢子落在一片片咖啡樹上,芽管穿入植株,便會導致大片片地感染。
這種病*終導致出現癥狀的葉片落葉,降低光合作用效率。
這會使枝條死亡,從而降低咖啡漿果的數量。
因此,這也使種植者蒙受了巨大的損失。
隨后疫情的逐年提升,咖啡產量從1870年的4.5萬噸跌落到了1889年的2300噸。
當地的農民幾乎嘗試所有的手段。
他們將翻了一遍土,患病的咖啡植株或是燒了或是掩埋在土里。
然而這并沒有換來銹病的結束,新種植的咖啡葉仍會生銹。
作為英國人的殖民地,英國政府不能對此坐視不理。
他們派遣一位植物病理學家哈利·沃德,親赴錫蘭島尋找應對策略。
哈利發現咖啡銹菌只有在孢子階段可以被**劑殺滅。
一旦錯過這個機會,孢子就完成了萌發,從而感染病菌。
可當時全世界還沒有一種高效的**劑,以至于該方法不能改變現狀。
除了斯里蘭卡,菲律賓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也曾爆發過咖啡銹病。
這種**重創了當地的咖啡種植業,使其不再是世界上重要的咖啡生產國。
當然,這與它們太過依賴咖啡收益豐厚的農作物脫不了干系,
比如當時的斯里蘭卡,無論低海拔的平原和坡地,還是高原、山峰都種滿了咖啡樹。
毫無疑問,這種密集的單一栽培造成了這次的災難性后果。
同一塊地里,單一栽培是傳統的種植的方法,但在現代農業中已經不夠科學。
有研究發現,單一種植人工馬尾松林容易引發嚴重毛蟲的災害。
如果混合其他植物就能有效防止這種情況發生。
不同的樹木會吸引不同的昆蟲、鳥類,復雜的生態鏈更加穩固不易遭受毀滅性破壞。
即使回歸經濟作物種植,也有間種、套種這類方式。
通過在同一塊田內間隔種植相同生長期的不同作物,不但能增產,還能利用不同植物起到一定隔離效果,預防蟲災、病害。
同時,更為復雜的作物關系有時還能提高土地肥力,減少農藥、化肥的使用。
如果缺乏對作物混種的思想,就容易引發種植業危機。
比如愛爾蘭就曾因單一種植土豆而引發了大饑荒。
愛爾蘭大饑荒
所以這一次,斯里蘭卡的種植業也決定放棄種植咖啡。
為了盡快彌補損失,他們從中國和印度引進了茶樹,開始種起了茶。
由于茶葉的量產,價格也不再像過去那般昂貴。
慢慢地,它在這場和咖啡的廝殺戰中開始取得了優越位置。
無獨有偶,進入19世紀,倫敦因工業**帶來的污染開始頻頻流行霍亂。
一些流行病學專家確認,霍亂是通過水源傳播的。
該結論導致用熱水喝茶的習慣,更加成為社會各階層維護健康的重要手段。
雖說沒有茶葉也可以喝燒開的水,但沒有茶葉肯定會影響喝熱水的強制性。
在種種歷史淵源下,英國人便將曾經熱愛的咖啡逐漸換成了紅茶。
斯里蘭卡咖啡業的潰敗大抵是整個過程中*重要的一環。
歷史學家認為,這也是現在英國人偏愛喝茶的關鍵因素。
所以從某種角度上說,是一種**讓英國人對茶葉愛得死心塌地。
英國人喝茶表面上看是文化習俗(茶文化)的傳播,其實是微生物的勝利。
*參考資料
coffee.wikipedia.on 22 February 2019, at 14:22 (UTC).
Hemileia vastatrix.wikipedia. on 4 May 2019, at 23:10 (UTC).
咖啡圈里的那杯茶.科學松鼠會.2011.11.17
《菌物志》:殺死那顆咖啡樹 2018.